2015年12月3日下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理事长赵京华先生在我校中心校区东荣大厦十楼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在东亚历史巨变中重估鲁迅传统”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赵京华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在日本留学多年的鲁迅为何作品中对日本、东亚保持“沉默”,而战后的东亚对鲁迅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接着,赵京华教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有关近代东亚历史巨变中的问题。赵京华教授谈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是一种朝贡的关系,形成儒教文化圈。但在17世纪,满清入主中原促使周边国家产生了“华夷变态”的心理,日本和朝鲜中华文明产生了信念危机,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1840年以后,日本渐渐取得了东亚的霸权地位,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和区域内新兴日本帝国的双重压迫和宰制。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需要在这样一种由西方外部世界和东亚区域内部共同构成的双重殖民化关系结构中来观察。讨论鲁迅思想文学的特征,也需要这种复线的历史视野。
第二,鲁迅在其文字中,如何处理日本、处理东亚问题的。赵京华教授指出,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对日本保持沉默。这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从鲁迅自身来说,鲁迅在日本有长达七年的留学时光,但是并不痛快,甚至有人概括这段时间为“孤独的仙台,寂寞的东京”,他的医学梦因漏题事件、幻灯片事件而放弃,文学梦在日本也没有发展成功。所以他个人因素来讲,鲁迅不愿意回首日本的生活。第二个原因,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从辛亥革命到一战爆发,日本的侵略政策逐渐明显,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日本开始保持警觉,这是社会上更主要的原因。但鲁迅并非不关注东亚局势,只是他一开始便始终是一个立足本土脚踏实地的中国现实之激烈批判者、一个自觉反省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鲁迅一生的工作重心在于中国民族的自我改造,相对而言其对东亚周边事态的评论较少,亦是情有可原
第三,鲁迅在二战以后的日本和韩国社会是如何被解读、被传播的。赵京华教授讲到,与鲁迅生前对日本的保持“沉默”及缺少对东亚的关注相反,在死后他则成了这个地区的文化英雄。二战后东北地域内鲜明的冷战对抗格局,时时有热战的危险。日、韩等国家主权受到主权的限制,知识分子发现了民主性的匮乏,由此产生了很多大规模的运动,这样背景下,日本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向往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孙中山、鲁迅、毛泽东身上看到了民主的力量,特别是鲁迅,认为鲁迅代表的道路,才是真正的现代化道路。将鲁迅的精神,作为日本民主斗争的动力,经过竹内好、丸山升、木山英雄、伊藤虎丸、丸尾常喜、代田志明等几代日本知识者的不懈思考和反复阐释,鲁迅精神传统的某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这可以称为日本人想象和构建起来的活在异域的鲁迅形象。通过对鲁迅的学习,深刻反响日本自身的问题。鲁迅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最后,赵京华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几个供在座老师和同学们讨论的相关问题,并一一回答了在座同学们的提问。
报告会由吉林大学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共同举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先生主持了报告会。 (亿德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官网)